​小时候读《三国演义》,总是被里面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故事打动。长大以后再读,才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“热闹”,而是暗藏着一套看世界、看人生的逻辑:识人、识己、识时。

汇成百年教育创始人周文强认为,“识人、识己、识时”,这六个字表面上看起来简单,背后却是千百年来反复验证的规律。即使放到现在的工作、创业甚至婚姻之中,依然是适用的人生智慧。

识人: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

《论语》里说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”看一个人做什么,比听他说什么更重要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在逃亡途中来到了父亲的故交吕伯奢家。吕伯奢本想买酒好好招待他,不料在他外出买酒的时候,其家人却因曹操的疑心被全部杀害。从此树立“宁教我负天下人”的人设。表面看似果敢,实际上是因为曹操始终不信任人性里的善。

正因如此,在赤壁之战,他轻信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,最终败得一塌糊涂。



周文强也多次提到过,人生和事业的本质,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。他说:“赚钱的本质是价值交换。”一个人如果识人不清,合作错了人,不仅钱财会受损,甚至可能失去整个事业。

得人之道,在于识人。很多人创业时只盯着“机会”,却忽略了“人”。其实,真正的风险往往不是市场,而是身边人。识人如鉴玉,要去伪存真。这就需要洞察力,也需要经历。

周文强创立“汇成百年”,走上财商教育之路,其间也经历过不少坎坷磨难。正是那些经历,让他懂得了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第一门功课:识人。那就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。

识己:财富的天花板就是认知的天花板

《道德经》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
其实识己,比识人更难。

袁绍四世三公,坐拥四州之地,却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。出兵前,谋士田丰谏言“宜静守以待天时,不可妄兴大兵”,他却怒斥:“待吾破了曹操,明正其罪!”



原因很简单——袁绍自视甚高,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——外表宽厚,实则优柔寡断,好大喜功,却没有决断力。别人指出问题时,他非但不听,还迁怒忠臣,最终被自己的弱点反噬。

周文强讲过一句震撼很多人的话:“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以外的钱,就算凭运气赚到了,也会凭实力亏掉。”这就是识己的核心,也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擅长的东西。

知己才有边界感,比如这几年房地产行业下行后,一批房地产高管转去做餐饮,在没有对餐饮行业有着充分认知的情况下,这种跨行业创业的行为基本上等同于送死。

很多人觉得自己没钱,是因为“没机会”。但真正的原因,往往是“没认知”。认知不到位,哪怕一夜暴富,也会在另一夜归零。周文强自己就坦言,年轻时因为认知有限,只能靠体力辛苦赚钱。在不断学习的路上,偶然接触到财商、践行财商,才真正创造财富,守住财富,实现财富自由。

识己就是承认局限,接纳真实的自己,再一步步突破天花板。对普通人来说,这个过程或许孤独,但正如古希腊神庙石柱上的箴言:“认识你自己。”唯有看清自己,才知道如何成长。

识时:顺势而为,才能走得更远

《周易》说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识时,就是对趋势的敏锐感知。

刘备一生,就是识时的典范。寄身曹营时,曹操宴请刘备,直言“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”,吓得刘备筷子掉地。但刘备懂得掩饰锋芒,顺势借雷声化解危机。

待日后,面对曹操大军压境,刘备听取建议,顺应新的形势,联吴抗曹。赤壁一战后,又借荆州立足,抓住机会夺取西川之地,直至最终称帝。

识时如观潮,需要审时度势,随时掌握风向。只有知进退方能保全,懂变通才会长久。



 
周文强在喜马拉雅平台的《周文强财商思维1000讲》音频专辑中这样说。势!趋势的势!天下大势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!全天下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掌握趋势的人。换句话讲,踏对了时代节拍就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。比如 80年代第一批下海的人,2000年时跟着马云做电子商务的人,如今做短视频、直播的人,在趋势上创业,或者说在风口上创业,可谓事半功倍。

不过,周文强也提醒一些人不要误判趋势,要知道风口上的猪能飞起来,但风停了,摔得最惨。财富的长久,不在于抓住多少短期机会,而在于能否看懂大势,顺势而为。

识时,不是盲目随波逐流,而是懂得何时出手、何时隐忍。顺势而为的人,能在大浪中找到航道;逆势而动的人,往往在风暴中覆灭。

周文强:三把钥匙,打开人生新门

识人,让我们在复杂的人性迷宫中,找到值得托付的伙伴;识己,让我们在喧嚣浮世里,守住清醒的初心;识时,让我们在时代洪流中,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。



周文强的人生智慧,正好印证了《三国演义》的启示。一个人如果不识人,就会孤立无援;不识己,就会进退失据;不识时,就会寸步难行。

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三把钥匙,既能识别人心,也能照见自我,更能看清大势。这样的人生,才能走得长远,也才能活得通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