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日,孩子在考场擦着汗、家长在校外悬着心。

 
       又到有关高考话题的争论高峰期。历年来有关高考的争议有两大门派:一派是——高考是寒门出贵子的最佳途径;另一派是——高考过于教条,扼杀孩子的天性,应当鼓励素质教育发展,让孩子的成长过程“百花齐放”。

       还有一部分人,则以“中庸之道”的眼光,更辩证地来看待高考。

       无论是前些年的高材生弑母案,还是去年的研究生组团诈骗案,我们都可以从中窥见高考只能定学校、却不能定人生。

 
       在古代,科举考试几乎是寒门学子通往上流社会的必经之路,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如今的高考。

       宋真宗在《励学篇》中写道:“男儿若遂平生志。六经勤向窗前读”。

      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科举及第,落榜者里,也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。

 
       明末的宋应星,在第五次考取会试失败之后,认识到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走科举这条路,不如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,立下永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决定。

       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此诞生了。

       此后,宋应星除了教书,所有时间都用来进行科学研究,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最终写出《天工开物》这本恢弘的科学巨著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成为全世界的珍贵宝藏。 

       所以,上帝若为你的孩子关上了一道门,也会为他开一扇窗。即使高考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,属于孩子的那扇窗外,一定还有无限美丽的风景等待着他。

 
       对于高考,世华财商学院院长周文强老师的观点是:高考很重要,但是我们要让孩子更轻松地来参加高考;高考只是在孩子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很重要,不代表在他整个人生中一定很重要。

       周文强老师认为: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。高考再重要,都只是孩子的一次人生经历而已,无论孩子考不考得上,做家长的,都要永远给到孩子的是支持、是赞扬、是鼓励。

       近几年,名校自杀数据攀升,他们在高难度挤过了“独木桥”之后,却很轻易就放弃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。

 
       这些已经考上清华、北大、甚至世界名校的孩子,都是很多家长挂在嘴上给自家孩子做榜样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他们却在一片羡慕的目光中选择了与这个世界永诀。

       如果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多彩的、有爱的、有温度的,又怎会不令他们留恋?

       名校光环,对于他们来说,真的比一颗丰盈、健康、自由的心灵,更重要吗?

       周文强老师十四岁因为家庭变故初中辍学,如今,二十年过去了,他一路马不停蹄地自考,拿到了两个本科学位,目前仍然在持续进修中。

       他曾自述:“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体验过象牙塔里的生活”。也许正因为有过遗憾,所以才更懂珍惜,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成长。

       虽然当初家境贫寒、并且年少就离开校园,但是父母的爱却从未离开过他。每一年过年,母亲都要给他买新衣服,但是自己却从来没穿过新衣服,在父亲入狱那年,居然还给他买了两身新衣服。

       母亲说:“新衣服穿在我儿子身上,比穿在妈身上更开心”。

       正是父母那份无条件的爱与支持,成为周文强老师奇迹般草根逆袭、反转人生最强的动力。

 
       周文强老师提倡:“终身学习、全面学习”。包里随时随地放着一本书,每周至少看五本书。那个十几岁时站在公交车上看书的少年,在二十年后,变身为在飞机上看书的少年。

       无论高考的成与败,学习是一辈子的事,不能以一次考试的分数高低就给孩子的人生下定论。

       孩子若能品学兼优考上名校固然好,即使做不到,也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那本《天工开物》在等待他。

       这个世界,没有一场考试,比家长对孩子的那份单纯无求的爱更重要;没有一场考试,比考生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更重要。

       在高考如火如荼进行的日子里,在学生们本就压力山大的关键时刻,与其对孩子说: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不如对他们说:“万般皆体验,唯有爱随身”。

       作者:方胡彤轩|编辑:之昂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