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强:《大学》为什么被称为四书五经之首
在中国古代,若想登上仕途、成为士人,必须熟读“四书五经”。然而在这九部经典中,《大学》却被尊为“四书之首”“五经之纲”。为什么偏偏是它?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中,《大学》能居于最尊的位置?
每一年,汇成百年教育创始人周文强都会精读一本书。今年精读就是《大学》,作为四书五经之首——《大学》为什么那么有魅力?周文强曾这样说:“读懂《大学》,你就会明白修心的规律,也就会看懂财富与命运的规律。”

这句话点出了《大学》真正的分量。它不是一部单纯讲道理的书,而是一部讲“方法”和底层规律的书。它教人如何从修心开始,一步步走向明德、齐家、立业、平天下。
周文强认为,它是一部关于“如何成为更好的人”的操作手册。
一、《大学》之所以为首,在于它讲“次第”
《论语》讲故事,《孟子》讲仁义,《中庸》讲天性,而《大学》讲的,是修行的路径。
周文强常说:“《大学》是儒家唯一一部讲‘方法论’的书。”它不是告诉你“要仁义”,而是告诉你——如何做到仁义;不是让你“修身”,而是教你修身的次第。全书以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八个步骤,铺陈出一个人由内而外的成长逻辑。

这八个字,其实构成了中国人千年来的价值框架。从个人到家庭,从社会到国家,皆以此为本。它告诉人们,一切外在的成功都源自内在的秩序。只有当心被安顿,德被显发,行动才能有力。
周文强把这称为“财富自由的心法”。他说:“修身就是修心,心正则事顺。财富不过是你修心的副产品。”一个人若跳过修心,盲目追逐金钱,就像在沙地上建塔,注定会倒塌。而《大学》最可贵的地方,正是让人先立心,再立业。
二、《大学》之所以为首,在于它讲“心法”
《大学》一开篇便写道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这不是一句抽象的道德口号,而是一条心性修炼的主线。
明德,是点亮内心的光;
亲民,是让这份光照进人间;
止于至善,是让人活成最圆满的样子。
周文强解释说:“所谓‘明明德’,其实就是觉醒——让你看见真正的自己。当你觉醒,你就不会被情绪、欲望、贪念牵着走。”他常提醒学生:“财富自由,不是口袋自由,而是心自由。”
《大学》的伟大之处,就在于它让人从修身入手,而不从外功着手。它不教人如何获取名利,而是教人如何让名利自来。正如古语所言:“修身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财富、事业、天下,不过是心的延展。当一个人的心稳了、正了,他的事业自然会稳,也会正。
三、《大学》之所以为首,在于它立“根本”
儒家有四圣:孔子、颜回、曾子、孟子。孔子开道,颜回复圣,曾子宗圣,孟子亚圣。《大学》正是由曾子所作。
周文强在课上说:“曾子之于儒家,就像根之于树。孔子播种思想,曾子让它扎根。”孔子原本想把衣钵传给颜回,无奈颜回早逝,最后传给了最具慧根的弟子曾子。而曾子所写的《大学》,恰恰是儒家思想第一次系统化、次第化的呈现。

更重要的是,这本书几经命运的波折:最初不过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小文,直到唐宋时期才被韩愈、朱熹重新发现。朱熹将其独立成书,并写下注解,使《大学》正式成为“四书”之一。可以说,《大学》是被历代圣贤不断“点亮”的智慧结晶。
周文强认为,这也是宇宙规律的体现。真理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消失,它只会在时代成熟的时候再次被唤醒。唐宋之际,人心浮躁、功利横行,儒家重新以《大学》为首,其实正是在提醒世人——修己是立世之本,内在的秩序高于一切外在的喧嚣。
四、《大学》之所以为首,在于揭示了财富的底层规律

汇成百年教育正是以此为根。周文强和杨韵冉常讲:“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”他们把《大学》中的修心逻辑融入现代教育——《大学》有八纲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周文强常把它解释为一条“财富升级路线”:格物,是学习与觉察;致知,是认清规律;诚意,是动机纯正;正心,是摆正方向;修身,是改变自己;齐家,是经营关系;治国,是管理资源;平天下,是创造价值。这八个字,其实就是人生的财商地图。
如果一个人连“格物致知”都做不到,连“为什么赚钱”都没想清楚,就算挣了钱,也会因为心不稳、认知低而亏掉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《大学》不仅是儒家之首,更是教育之首、修行之首。它把“道”从天上拉回到人心,把“修行”从庙堂带回到日常。
结语:懂《大学》,才懂人生
两千多年来,历代的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,无不诵读《大学》。苏轼、岳飞、范仲淹、王阳明、文天祥……他们不同命运,却有同样的修心之路。

今天,我们不再为科举而读《大学》,但更该为人生而读它。因为在信息爆炸、欲望横行的时代,最稀缺的不是知识,而是清醒;最昂贵的不是财富,而是心安。
正如周文强所说:“《大学》是一本修心之书,是一本财富心法,是一本通往觉醒的导航书。读懂《大学》,你就读懂了自己,也读懂了宇宙运行的规律。”
这,才是它被称为“四书五经之首”的真正原因。

